Prime Rate的起源
大蕭條之前,美國的貸款利率是自由化的,各家銀行通過綜合考慮資金成本、風險溢價等因素,來自行決定本行的貸款利率。
1929年,美國進入大蕭條時期,當時的美國經濟惡化,企業大量倒閉,居民收入也在下降。
於是市場上的資金供需失衡,信譽良好的企業和優質貸款對象急速減少。但銀行業的資金過剩,總得找個地方投資。
於是為了維持貸款規模,部分商業銀行開始有意降低信貸標準,把一些資質差的企業也納入貸款目標客群,各家銀行為了爭奪企業客戶,甚至開始給利率打折。
由此引發的銀行內捲,使得不良資產大幅增加,因為資金鍊斷裂的銀行紛紛破產,進一步加劇了經濟衰退。
人們聚集在倒閉的銀行外
於是為了防止銀行間的惡意競爭、規範存貸市場,美聯儲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,其中有一條就是最優貸款利率——Prime Rate。
這個政策倡導形成統一的基準利率來作為貸款最低利率,各銀行放貸利率要在這個最優貸款利率之上,以此來穩定市場秩序。
如何計算Prime Rate?
Loan Prime Rate(以下稱LPR)也就是貸款市場報價利率,是商業銀行對其最優質客戶執行的貸款利率——這些信譽最好的借款人通常是一些大企業。
20世紀30年代,由《華爾街日報》發起的LPR,是從全美排名前30的商業銀行中,按照規則選取其中的22-23個報價加權計算得到市場LPR,並在紙質版華爾街日報上定期公佈,發布的這個Prime Rate就構成了市場上所有貸款利率的下限。
LPR的利率決定機制歷經近八十多年的演變:起初,大多數銀行在報價時都會參考聯邦基金目標利率(Federal Funds Target Rate,FFTR),那時銀行還擁有較高自由度來調節利率;
但到了1994年,美聯儲與商業銀行達成協議,LPR採用完全盯住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的形式,公式關係為:Prime Rate = 聯邦基金目標利率+300bp。
其中這個300bp其實是一個中間值,Prime Rate和聯邦基金利率的差值允許在300bp上下小幅波動。在1994年至今的絕大部分時間內,這個差值一直在280bp~320bp的區間內。
2008年開始,由於銀行業集中度提高,大部分的銀行實際是由少數銀行來控制的,LPR的報價行就減少到了10家,其中當有7家銀行的Prime Rate發生變化時,華爾街公佈的LPR利率就會發生變化。
在實行這種報價機制至今,商業銀行就幾乎完全失去了調整Prime Rate的自主權。
為什麼要關注Prime Rate?
華爾街日報發布的Prime Rate是美國利率的指標,70%以上的銀行把它當作基淮利率(base rate)。
消費者利率通常建築在這個主要利率基礎之上,當這個利率改變時,許多消費者也會看到信用卡利率、汽車貸款和其他消費貸款利率的改變。
剛才我們提到Prime Rate的計算是由聯邦基金目標利率+300bp得出的,而這個“聯邦基金目標利率”,正是今年來美聯儲轟轟烈烈加息行動中的“息”。
在9月美聯儲第三次加息75bp之後,聯邦基準利率到了3%-3.25%的位置,再加上3%後的Prime Rate基本就是目前市場貸款利率的最低值。
週四,房地美公佈的30年期固定房貸利率平均為6.7%——高於我們剛才估算出的Prime Rate。
以上的計算也能讓我們更好理解:加息的影響為何會如此快速的傳導至房貸市場。
Prime Rate的變動還會更直接的影響到一些房屋貸款,比如會每年調整的浮動利率貸款,另外還有與Prime Rate直接掛鉤的HELOC(房屋淨值信用額度)等。
了解了Prime Rate的“前世今生”後,對於我們觀察房貸利率的走勢有了更多的幫助,而面對美聯儲仍將持續的加息政策,有貸款需求的購房者不妨儘早下手,以免錯過鎖定較低利率的好時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