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12日,中美两国在瑞士日内瓦达成了一项为期90天的临时协议,决定大幅降低彼此的关税,以缓解持续的贸易紧张局势。根据协议,美国将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从此前最高的145%下调至30%,其中包括10%的基础关税和20%的针对芬太尼相关商品的附加关税。中国则相应地将对美国商品的关税从125%大幅下调至10%,同时暂停实施额外的24%关税。此外,双方还同意暂停自2025年4月2日起实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,为进一步谈判创造更有利的氛围。
协议一经公布,迅速在全球市场引起强烈反响,美国股市迎来了久违的大幅上涨。当天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了1160点,创下近几个月以来的单日最大涨幅。纳斯达克指数和标普500指数也分别上涨了4.4%和3.3%。在亚洲和欧洲,市场反应同样热烈,各主要股指普遍上涨。同时,美元兑主要货币的汇率持续走强,这一系列反应表明投资者对中美贸易前景逐步趋于乐观。黄金则由于风险情绪上升可能面临一定抛压,价格走弱。而在大宗商品领域,随着供应链恢复和全球制造业信心提振,铜、原油等工业商品有望迎来一轮阶段性上涨。
此次协议给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缓冲空间,但许多企业并未停止寻求长期解决方案的步伐。例如,知名玩具制造商香港伟易达明确表示,将在2026年底前把所有面向美国市场的生产线从中国转移至马来西亚、墨西哥和德国。伟易达首席执行官黄子欣坦言,虽然此次关税降低缓解了一些压力,但长期来看,企业成本仍处于高位,因此公司目前正积极与美国零售商进行价格协商,力求最大程度降低对消费者的影响。与此同时,中国企业也开始更加积极地推进供应链本地化策略,以降低贸易战带来的风险。在国家“制造2025”和“双循环”战略的推动下,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尝试在国内寻找进口零部件的替代方案,以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。这种战略调整不仅有助于降低关税风险,也符合中国推动产业升级和增强产业链韧性的长期目标。
此外,此次关税下调还直接影响了普通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消费成本。以美国在线购物平台Shein和Temu为例,平台上的商品价格可能会因关税降低而略有下降。但业内人士也提醒消费者,由于企业供应链的调整以及其他经营成本的上升,消费者最终享受到的价格优惠可能较为有限,实际受益程度还有待进一步观察。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,尽管中美此次达成的“90天停火”协议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暂时的喘息之机,但长期来看,贸易摩擦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实质解决。未来90天内,双方将继续进行密集的谈判,以期在技术转让、知识产权保护、市场准入等核心议题上达成更为持久和全面的协议。与此同时,全球经济增长放缓、地缘政治局势的不稳定性也给未来谈判增加了更多变数。